support@learnn.today

第一章 声音和耳

Lesson 1/11 | Study Time: 19 Min


1.1 声音的产生




声音的产生







波动的产生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概念 描述
波动的定义
- 当物质某处受到扰动时,扰动以该点为中心,将能量传递给邻近物质,使其依次振动,这种现象称为波动或波。
声音的产生
- 固体、液体和气体因振动而产生声音,振动停止,声音也随之停止。
介质的作用
- 波动必须通过介质传播,介质是被扰动的物质。

例子:

① 绳波的介质是绳子

② 弹簧波的介质是弹簧

③ 声波的介质是空气
波传播的特性
- 波传播过程中:

① 只有能量前进,介质(物质)在原地附近振动,不随波前进。

② 波传播过程中不传送物质,只传送能量和波形。





波的分类




依照是否需要介质分类






















名称 描述 例子
力学波
- 波的传递需要介质才能进行,又称为机械波。
绳波、声波、弹簧波
电磁波
- 波的传递不需要任何介质即可进行。
光波



依照介质的振动方向分类






















名称 描述 例子
横波(高低波)
- 介质运动方向与波行进方向垂直。
绳波、水波
纵波(疏密波)
- 介质运动方向与波行进方向平行。
声波















1.2 声音的传播




声音的传播







波的种类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分类依据 名称 描述 例子
依介质振动方向分类 横波(高低波)
- 介质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。
绳波、水波
依介质振动方向分类 纵波(疏密波)
- 介质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平行。
声波





产生声波的条件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条件 描述
1. 振动
- 物体必须快速振动,才能发出声音。
2. 介质
- 声音必须通过介质传播。
3. 振动与疏密
- 例如喇叭发声时,其振动面向右运动,会带动右侧空气粒子向右运动,造成空气粒子疏密变化。





传播声音的介质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特点 描述
介质的定义
- 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,声波通过介质传播,因此声波是一种力学波。
声波的特性
- 声波是纵波:声波的传播方向与空气分子的振动方向平行。
月球上的声音传播
- 月球上没有空气,无法传播声音,因此太空人在月球上无法直接通过空气交谈,月球被称为死寂的星球。
介质种类
- 声音可以通过以下介质传播:

① 固体(如钢铁、木头)

② 液体(如水)

③ 气体(如空气)
传声速率的快慢
- 固体 > 液体 > 气体。





听觉的产生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步骤 描述
1. 振动产生声波
- 小槌敲击音叉,音叉快速振动,压缩周围空气,产生疏密相间的振动波。
2. 声波传递至耳朵
- 声波通过空气传递至耳朵,导致耳膜随声波振动。
3. 声波转化为电信号
- 耳膜的振动通过内耳转化为电信号,传递至大脑的听觉区域,产生听觉反应。





影响声音传播速率的因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因素 描述
1. 空气温度
- 温度越高,声速越快。

例如:

① 温度为15°C时,声速为340 m/s

② 温度为20°C时,声速为343 m/s
2. 湿度
- 湿度越大,声速越快。
3. 风速
- 顺风时声速比逆风时快。
4. 空气密度
- 空气越稀薄,声速越慢;在真空中,声音无法传播。
5. 与声音特性无关
- 在相同介质条件下,声速与声音的高低音或大小声(振幅)无关。
















1.3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




声音的反射和吸收







声波的反射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概念 描述
反射的原因
- 声波遇到障碍物时,部分声波会折返回原介质,形成反射现象。
反射定律
- 反射遵从以下规律:

① 入射线、法线、反射线在同一平面上。

② 入射角 = 反射角。
反射波的特点
- 障碍物会吸收部分能量,声波传播的面积增大,因此反射波的振幅变小。





回声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概念 描述
回声的定义
- 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,形成的声音称为回声。
室内讲话的特点
- 室内墙壁接近,声速快,回声与原声重合,声音增强,讲话显得更响亮。
大礼堂中的现象
- 因距离较远,回声较原声迟,原声与回声混杂,听起来不清楚。
表面对反射的影响
- 坚硬、光滑的表面利于反射;粗糙、柔软的表面有助于吸收声波。
回声辨别的条件
- 原声与回声至少相隔0.1秒才能被耳朵辨别。

- 在室温下,室内长度需在17公尺以内,才有声音增强效果。
回声的性质
- 回声的频率、波速、波长、周期均不变,但因能量消耗,振幅变小。





回声的应用



















应用场景 描述
声波集中传递
- 利用声波反射现象,传声筒、传声管、喇叭等可以集中声波,传递至远处。
测量距离
- 利用声波反射测量障碍物的距离。

若声速为 v,声音发出到返回的时间为 t,障碍物距离为 S:

声波传播距离为 2S,公式为:

vt = 2S,因此:

S = (1/2)vt。





回声的害处及防治




回声的害处



















现象 描述
声音混杂
- 当反射障碍物距离大于17公尺时,回声较原声迟,原声与回声混杂,听起来不清楚。
影响场所
- 大礼堂或大厅中,回声会导致声音混杂不清,需设法避免。



避免回声的方法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方法 描述
1. 增加吸音材料
- 在墙壁上挂呢绒布幔或安装吸音板。
2. 改变表面结构
- 使周围墙壁凹凸不平,减少声波反射。
3. 改变建筑设计
- 利用倾斜的天花板或不对称的墙面,降低回声的干扰。















1.4 音调、响度和音色




音调、响度和音色







响度与振幅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概念 描述
响度的定义
- 声音的强弱程度称为响度。
振幅与响度的关系
- 振幅愈大,响度愈大:

① 发音体振幅大:对空气扰动的疏密波压力变化大。

② 耳膜振动强烈:听起来声音更大。
响度的单位
- 单位为分贝(dB):

① 每增加10分贝,声音强度增强为10倍。

② 0分贝为人耳能接受的最低能量,但并非能量为零。
健康影响
- 一般认为80分贝以上的声音对身体健康有害。
与距离的关系
- 声音的响度会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。





音调与频率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概念 描述
音调的定义
- 声音的高低程度称为音调,由发音体的振动频率决定,单位为赫兹(Hz)。
频率与音调的关系
- 振动频率愈大,音调愈高;振动频率愈小,音调愈低。
振动频率的定义
- 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振动频率。
人类声带的频率范围
- 一般为80~1000赫兹:

① 男声:约80~200赫兹。

② 女声:约250~600赫兹,因此女生声音频率通常高于男生。
弦乐器的音调特点
- 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特性有关:

① 弦愈细、愈短、愈紧,音调愈高。
管乐器的音调特点
- 吹奏乐器的音调与管体特性有关:

① 管愈短,音调愈高。

② 金属簧片愈短、愈薄,音调愈高。





音色(音品)与波形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概念 描述
音色的定义
- 发音体的发音特色称为音色,可用来分辨不同乐器或人的声音。
音色的决定因素
- 声音的波形决定音色,音色也称为音品。
音色的作用
- 音色是辨别乐器种类或不同人声音的依据。
音叉的特点
- 音叉发出最单纯的波形,仅有单一频率,常用于调音工具。
音色的辨识功能
- 即使看不到人,也能通过不同的音色分辨出不同人的声音。















1.5 噪音




噪音







噪音的定义















概念 描述
噪音的定义
- 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声音被称为噪音。





噪音的分类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类别 描述
1. 建筑噪音
- 如施工现场的打桩声、钻孔声等。
2. 交通噪音
- 如汽车、火车、飞机等交通工具发出的噪音。
3. 工业噪音
- 如工厂内机器运转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。
4. 家庭噪音
- 如电视机音量过大、家电运转声、装修噪音等。
5. 社会噪音
- 如广场舞音乐声、娱乐场所的喧闹声、人群嘈杂声等。





噪音的传播路径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过程 描述
1. 发生
- 噪音由声源产生,如建筑工地、车辆引擎、机械设备等。
2. 传播
- 噪音通过空气、固体等介质传播到达人耳。
3. 接受
- 噪音进入人耳,引起不适或健康问题。





减弱噪音的方法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路径 方法
1. 声源控制
- 在声源处减弱噪音,常用方法包括:

① 使用低噪音设备。

② 维护和润滑机械部件。

③ 限制噪音源的使用时间。
2. 传播途径控制
- 在噪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,常用方法包括:

① 安装隔音墙或隔音窗。

② 增加绿化带吸收声音。

③ 在机器表面增加吸音材料。
3. 接受端控制
- 在接受者处减少噪音影响,常用方法包括:

① 使用耳塞或降噪耳机。

② 减少在高噪音环境中的暴露时间。














1.6 人耳和听觉




人耳和听觉







耳的构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部分 结构 功能
外耳 外耳壳 - 由软骨和皮肤组成,负责收集声波。
外耳 外耳道 - 分泌耳蜡,防止尘埃或外来物伤害鼓膜或耳道。
中耳 听小骨 - 包括锤骨、砧骨和镫骨,能放大声音并传递至内耳。
中耳 鼓膜 - 一层薄膜,与锤骨相连,振动时带动听小骨。
中耳 中耳腔 - 经欧氏管与咽喉相通。
中耳 欧氏管 - 维持鼓膜内外大气压力平衡,使鼓膜正常振动。
内耳 半规管(三个) - 帮助身体平衡,与听觉无直接关系。
内耳 前庭 - 帮助身体平衡,与听觉无直接关系。
内耳 耳蜗 - 与听觉直接相关,内含淋巴液和听觉细胞,其神经纤维汇集成听神经,将信息传递至大脑。





和听觉无直接关系的耳朵结构



















结构 功能
咽鼓管 - 连通鼓室和咽部,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,使鼓膜正常振动。
前庭和半规管 - 位觉感受器,帮助维持身体平衡。
- 若过于敏感,会导致晕车、晕船等现象。





听觉产生的步骤



  1. 耳廓:收集空气中的声波。

  2. 声波进入外耳道。

  3. 声波撞击鼓膜,让鼓膜振动。

  4. 鼓膜振动,使鼓室内的听小骨(锤骨、砧骨、镫骨)振动。

  5. 听小骨放大声音后传入内耳。

  6. 耳蜗内的液体振动,引发听觉细胞的反应。

  7. 听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脑部,形成听觉。






双耳效应



















现象 描述
单耳听力 - 单靠一只耳朵能听到声音,但无法确定声源方向。
双耳定位声源 - 需要两只耳朵才能确定声源的方位,利用两耳接收声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来判断声源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