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pport@learnn.today

第九章 地球概况

Lesson 9/10 | Study Time: 19 Min


9.1 我们居住的地球




我们居住的地球







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理解



古埃及人



  • 大地呈长盘形。

  • 中央凹陷部分为人类居住的地方。

  • 天空由高山支撑,并悬挂着星星。



古印度人



  • 大地由几千只大象扛负着。

  • 大象摇动会产生地震。

  • 大象脚下是由神仙幻化的巨龟。

  • 龟下面是大眼镜蛇连接天与地。



古中国人



  • 周代出现“盖天说”。

  • 大地是一个方盘子,中央凸起。

  • 天空是一把大伞。






地球是个球体



地球的形状



  •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、赤道略鼓的球体。

  • 赤道半径:6378千米。

  • 两极半径:6357千米。

  • 地球周长:约4万千米。



地球是球体的历史探索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时间 人物 贡献
公元前6世纪 毕达哥拉斯 首次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设想。
公元前4世纪 亚里士多德 通过观察月食推断地球是球体。
1519-1521年 麦哲伦 领导第一次环球航行,证明地球是球体。


地球是球体的证明方法



  • 帆船现象:在海边看到远方帆船,总是先看到桅杆,再看到船身。

  • 月食现象:月食时,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。

  • 登高望远:高处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。

  • 天涯海角:无论怎么走,都走不到“地球的边缘”。

  • 北极星高度:不同地区看到北极星在天空中的高度不同。

  • 人造卫星照片: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显示地球是球体。






地球的结构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层次 描述
地壳 地球的最外层,厚度约5-70千米。
地幔(地函) 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,厚度约2883千米,岩浆温度高达4200°C。
地核 由外地核(液态金属,4500°C)和内地核(固态金属,6000°C)组成。













9.2 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




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







地球的四大洋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大洋 面积 特点
太平洋 最大
- 面积等于其他三个大洋的总和,比所有陆地面积还大

- 世界最深(占地球水量一半)

- 世界最暖(赤道水温29℃~31℃,年均温19℃)

- 岛屿最多(约一万多个)

- 海底地貌复杂,资源丰富
大西洋 第二
- 面积9300万平方公里,仅为太平洋的一半

- 平均深度3627米,深度排名第三

- 著名奇观:马尾藻海、漂浮冰山

- 马尾藻海被称为“海上草原”,冰山来自格陵兰岛和南极洲
印度洋 第三
- 面积7500万平方公里,不到太平洋的一半

- 热带海洋,表层水温17℃,与大西洋相近

- 海底地形复杂:高原、海谷、火山海峰

- 重要航运通道:马六甲海峡、好望角、苏伊士运河

- 波斯湾盛产石油
北冰洋 最小
- 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,比欧洲面积大300万平方公里

- 极寒地区,冬季最低气温达-52℃,全年大部分时间气温低于0℃

- 极昼和极夜现象

- 极光现象,美丽而多变

- 夏季融冰,沿岸洋面生机勃勃





海洋的分类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类型 定义 例子
陆间海 位于大陆之间,面积和深度较大。 地中海、加勒比海
内海 伸入大陆内部,面积较小,水文特征受大陆影响。 渤海、波罗的海
边缘海 位于大陆边缘,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分隔,水流交换通畅。 东海、日本海
海峡 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,流急,潮流速度大。 直布罗陀海峡、渤海海峡





海底地貌形态



  • 海岸带:水位升高被淹没,水位降低露出的狭长地带。

  • 大陆边缘:分为稳定型大陆边缘(如大西洋型)和活动型大陆边缘(如太平洋型)。

  • 大陆架: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,渔业和油气田丰富。

  • 洋中脊:大洋中的山脉或隆起,形成新洋底并推动旧洋底扩张。






板块运动


板块的特点



  • 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,板块在岩浆上缓慢移动。

  • 主要板块包括:太平洋板块、美洲板块、欧亚板块等。


板块移动方式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移动类型 描述 后果
碰撞 两板块相向移动,一块插入岩浆中,另一块形成褶皱。 高山形成、火山爆发、地震
分离 两板块分开移动,形成新的洋底。 洋中脊、海底扩张
侧向滑移 两板块侧向滑动,产生摩擦。 地震












9.3 陆地表面的一般状况




陆地表面的一般状况







陆地地形的主要类型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地形类型 海拔范围 特点 示例
平原 海拔200m以下
- 地势低平、广阔,起伏很小

- 适合农业、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
东北平原、亚马孙平原
盆地 周围高、中间低
- 被山地或高原环绕,地势中间低洼

- 常形成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水文系统
四川盆地、塔里木盆地
山地 海拔500m以上
- 地势高而崎岖,峰峦高耸

- 相对高度超过200m,常有陡峭的山坡、深谷
喜马拉雅山、阿尔卑斯山
丘陵 海拔200m-500m
- 地势不高,坡度较缓,山顶浑圆

- 地面起伏较小,适合种植业和人类居住
丹霞丘陵、英国丘陵地带
高原 海拔500m以上
- 顶面平坦宽旷,地面开阔,有时有丘陵起伏

- 常分布于大陆内部或边缘,气候多样
青藏高原、巴西高原





地形类型的景观差异



  • 平原:一望无际的低平地带,适合农业种植、牧场建设和工业发展。

  • 盆地:被山环绕的低洼区域,可能形成独特的小气候,适合发展灌溉农业。

  • 山地:险峻的地势,常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价值,但交通不便。

  • 丘陵:温和的起伏地势,适合种植经济作物,如茶叶、果树等。

  • 高原:开阔的高地,可能是草原、沙漠或冰川分布区,适合放牧或能源开发。